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7岁立为太子,16岁即位。亲政期间,汉武帝兴利除弊,从组织、思想、政治、经济和外交上,进行了系列重大改革。史学家班固称其“雄才大略”。毛泽东在著名的《沁园春·雪》中,将他和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
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多次莅临荣成成山。公元前94年,汉武帝率文武百官东巡至成山,被成山日出奇丽的自然景象所折服,修建了拜日台和日主祠,以感恩泽。
如今,日主祠作为一代帝王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依然闪烁着千年不灭的耀眼光芒。
成山头日神所居之地
自远古以来,先民们就对太阳怀有强烈的崇拜敬畏之心,称之为“太阳神”,由此衍生出了各种祭祀祈福形式。
姜太公封神的故事广为人知,据《史记》记载,姜太公在齐地(今山东)封过八神(天、地、兵、阴、阳、月、日、四时),而日神就在成山头。因此,成山头自古就被称为“日神所居之地”。
“成山斗(通陡)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姜太公为什么会把日神封在成山头?分析后不难发现,如果祭祀日主,必定以最早看到大阳升起的地方为最佳。成山头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海上第一缕阳光泽被之地,从位置上来说是不二之选。
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就完成了击匈奴、拓西域、征南越的伟业,是一位干古名君。但他和秦始皇有着同样的特点,对广阔的疆域勤于巡视,并想寻求长生之道。
成山头,山海相连,悬崖峭壁,拥有奇伟壮丽的日出之美,承载着自远古时代以来的太阳文化崇拜,成为汉武帝寻仙祈福之所,并修建了拜日台和日主祠,方便祭祀。
日主祠几经变迁光芒在
“光照中天川光泽,气润大地物昭苏”,走进成山头风景区的始皇庙,日主祠门前的对联已经无声地昭示了日主的身份特征。
日主祠内供奉的日主,英武威严,手捧三足金乌(太阳别名,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象征所到之处光芒万丈,不复有黑夜,三足金乌则日夜飞翔,驱赶太阳东升西落。
始皇庙中的日主祠地址,并非所建理原址。最初建造时的方位在哪里呢?《荣成县志·古迹》载:“在成山下海岸尽处,过祠不复有岸矣。”因建造年代久远,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但多数史学家认同在成山下的东海岸尽处,即成山头灯塔的东南方、海龙石西的高台上。
据相关史学家考证,日主祠的建造时间为汉武帝时期,其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条为《汉书·地理志》载:“不夜,有成山日祠。”另一条清道光《荣成县志》则更确切地说:“日主祠,汉孝武(汉武帝)八祠之一。”
最初建造的日主祠规模、日主尊客等,并无留下相关史料。据传说,至清代时,人们见到的日主祠规模很小,八尺见方,被称之为“方八庙”,香火并不旺盛。至19世纪末,只剩下空祠一座。20世纪20年代,成山头灯塔重修,塔院扩大,日主祠则被彻底拆毁。
20世纪90年代,日主祠重新修建,考虑到航海设施及总体布局,原址已不适合再建,所以移祠至始皇庙。至此,人们到成山之后有了祭拜日主的场所。在新的历史时期,日主祠重新绽放光芒。
祭日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扬
秦始皇到成山礼日祈福,汉武帝修建日主祠,衍生出“成山头祭日”这一独特形式,这是中国历史上由皇帝亲祀的国家级祭祀。
如今,延续两千多年的祭祀仪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形成一种信仰追求。
为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西霞口旅游区对承载美好寓意和深厚文化的祭日仪式加以保护。特别是借助成山头吃会,传神再现秦皇汉武祭日的盛况,并融合了渔家“把酒话乡情”。“举杯一笑弥嫌隙”的新型社群人际交往内容,使祭日文化在传统中彰显出别具一格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