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尽天无尽,沧波一望惊;日晴仍汉色,潮怒带秦声。”……清代教谕宋绳先曾为成山头做过这样一首诗。
位于祖国东部的成山头,悬崖陡壁,巨浪飞雪,惊涛拍岸,是最早看到海上日出的高角。这里,不仅以绝美的自然风光见长,更因为“朝舞之地”的独特优势,帝王将相的驾临,衍生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边陲之地 久负盛名
《史记·封禅书》云:“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意指成山头陡峭地伸进海里。据早期的史书对该区域的记载,都为“成山”而非“成山头”。
如果追溯成山头的地名,史书和民间共有朝舞、成山、荣成山、劳成山、神山、召石山、盛山、城山、青山、成山头、三子山、东山等12种说法。成山头的名称是随着海运业的繁荣兴盛而叫响的,最终取代了成山,成为这一区域的专用地名。
成山头,位于偏僻的东部边陲,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它既没有三山五岳的巍峨雄伟,也没有名山大川的奇丽秀美,但就是这样一处东夷之地,自古以来却久负盛名。
有关成山的记载出现在《晏子春秋》《孟子》《子虚赋》《史记》《汉书》等诸多古籍中,出现在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苏轼等大诗人的作品中。著名的《唐十道图》当中,很多大的地方都未标注,却将成山一带小小的秦皇桥(今秦桥遗址)标注了出来。宋代绘制的《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地图上胶东半岛板块仅标注了三座山--之罘山、文登山、成山。
而成山更因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东巡的两次驾临,名声大震,成为人们心驰神往之地。
朝日乐舞,媲美朝歌
“朝舞”是迄今为止人们知道成山头的最早称呼,时间为春秋时代。《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说:“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邪。”意思是,齐景公要出游,对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名山上去游览,然后沿海边南下至琅邪山。
关于“朝舞”的地名,流传着两个不同的说法。一说源自《孟子正义》,解释为“朝日乐舞之地”,意思是说成山头风光优美,人烟阜盛,连朝日都不愿意离去并为之且蹈且舞;一说源自《山东通志》,解释为人们对太阳神的原始崇拜,“朝日乐舞”乃是礼日祭典中的仪式。
早在春秋之时,成山就已经出现了十分隆重的祭日活动,“朝舞之地”闻名遐迩,其繁华昌盛,可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的商朝国都“朝歌”相媲美。
出土文物,见证盛况
1979年,成山头海洋观测站建站时出土过四件玉器,考证为汉武帝时的遗物。1982年,观测站承修砖路时又发现“圭壁组合”礼日器物3件,包括1件玉璧和2件玉圭,考证为秦始皇礼日成山的遗物。玉器是中国最高级别权利与地位的象征,而圭、璧一类的玉器主要为祭玉和礼玉两类。
成山头出土的瓦当有1985年采于成山头三山子中峰的益年圆瓦当,1998年采于天尽头的横S云纹半圆瓦当,以及现在只有拓片流传有铭文的“成山”圆瓦当。
文登“秦权”:1973年在文登蔄山出土,重六十四斤,是研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存于烟台市博物馆,是“镇馆之宝”。全国仅存两件,这件最完整。
翻检《史记》《汉书》可知,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到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的125年间,秦始皇、秦二世和汉武帝三位皇帝曾先后四次驾临成山。成山在秦代即建有成山日祠和供始皇驻跸的秦皇行宫。在西汉时,增建了汉武帝巍峨富丽的成山观。
始皇东巡,意在威震海疆,歌颂功德,标榜帝王权威,祈求国泰民安。成山头境内出土的礼日器物、铭文瓦当,见证了秦皇汉武驾临成山的盛景,似黄钟大吕之声,传递着朝代更迭的绵绵回响。